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外交新局|中美欧复杂三角:务实的欧洲需要“两面下注”

澎湃新闻记者 吴艳洁
2015-12-25 14:5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2015年11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乘坐高铁列车从苏州北站前往上海。 赵昀 澎湃资料

无论危机不断的2015年对于欧洲来说是多么的五味杂陈,2015年的中欧关系无疑代表的是甜蜜的那一味。

在这一年里,中国和欧盟迎来了建交的“不惑之年”,务实的英国人用“黄金时代”一词描绘中英关系的未来,“创新”继续担任着中德关系的重要注脚,而“气候变化”则是法国总统奥朗德今年访华的最重要议题。

历经了低潮和回暖,不可否认的是,中欧关系已开始起飞,而伴随着遥远大陆彼端的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外交转型,内忧不断的欧盟是否能“计划赶上变化”?

从观望到热烈

当地时间10月22日晚6点,习近平访问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官方乡间别墅,两人前往别墅附近的小酒吧品尝啤酒。

从欧债危机到乌克兰危机,从潮涌的难民到巴黎的恐袭,2015年的欧洲遭遇了一整年的危机“井喷”,而同样出现“井喷”状态的,还有中欧高层之间前所未有的密集互访。

“在大多数的危机中,中国被欧洲视作为是一个盟友和提供帮助的来源,从某种奇怪的角度来说,这一系列危机让欧洲和中国的关系更紧密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凯利·布朗(Kerry Brown)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自2015年10月下旬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英国,获得超高规格接待以来,随之到来的11月俨然成为了“欧洲月”——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纷纷接踵而至,来华访问。11月下旬举办的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更是集结了16位来自中东欧国家的领导人。整个欧盟超过一半成员国的首脑都在今年远赴中国。

或许是在英国提出的“中国在西方的最佳伙伴”中嗅到了危机感,又或许是对中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上有所相求,毋庸置疑的是,中欧第二轮“蜜月期”翩然而至的背后是中欧关系中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忻华认为,欧元区危机以及后来的英国脱欧危机导致欧盟需要寻找更多的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恰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危机之下的欧盟必然会注意到中国实力的改变,并对对华政策做出调整。

2014年,对于2013年首次提出的“一带一路”,彼时的欧盟对于这个已在中国大红大紫的战略尚处于慢热的观望阶段。而2015年的到来,则令欧盟对这一话题的讨论日渐热烈。

“相比去年,‘一带一路’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具战略性的问题,”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乔瑟夫·简宁(Josef Janning)向澎湃新闻表示道,“而且在今年,‘一带一路’对接‘容克计划’还拥有了一个具有远见的决定。”

今年5月,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和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费代丽卡·莫盖里尼(Federica Mogherini)共同主持了第五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会面中,莫盖里尼指出了将“一带一路”与欧洲自己的315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计划(“容克计划”)关联起来的可能性。

1个月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7次出访欧洲。在欧盟举办的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中欧双方达成了此次会晤最为重要的成果——包括正式决定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同意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强联系,建立“互联互通合作平台”等一系列合作。

今年9月,中欧双方在第五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期间进一步就“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达成共识,双方同意成立工作组,就设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

年终,中国一直以来讨论已久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成员身份也终于尘埃落定,成为“一带一路”对接欧洲投资计划又一新的推力。

12月15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正式宣布已通过接受中国加入该行的决议,在履行完国内相关法律程序后,中国将正式以非借款成员国身份成为欧开行成员。

据了解,成立于1991年的欧洲复兴开放银行目前的业务范围已遍及中东欧、地中海东部和南部以及中亚等地区,不仅是“容克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欧洲许多地区发展战略的资金供应方,恰如努力东进的“欧洲版”亚投行。

即便是一度被认为困难重重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或许也将伴随着中欧之间不断升级的经贸合作看到曙光。

“谈判目前虽然还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但欧盟方面对此应该会越来越乐观,因为欧盟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吸收更多的资源,所以在谈判方面的态度也会更积极一些。”忻华表示,“相比推动和美国的TTIP谈判,欧盟在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方面的态度相对更为积极。”

中美欧复杂三角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欧三者间正在形成一个“有趣又复杂的三角”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多极世界中,这场中欧关系的演变或许正反映出了双方都在面对的一场深刻的身份转型和权力分配。

上月,在欧盟布鲁塞尔总部,一名负责中国事务的外交官员向澎湃新闻坦言,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欧三者间正在形成一个“有趣又复杂的三角”,而这个三角组成了全球高达72%的GDP。

“相比中国和美国之间具有挑战性的关系,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更为自如些,”这名官员称,“我们的合作非常成功,相比美国,欧洲和中国(打交道的方式)是一种温和的方法。”

今年3月的一幕似乎就证明了这一微妙的转变——以英国为首的众多欧盟成员国纷纷宣布申请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令其传统盟友美国大为震惊。

在这一复杂三角中,欧洲将如何平衡自身,是否会就此靠拢中国呢?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资深顾问研究员蒂姆·萨默斯(Tim Summers)认为,欧洲并不需要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世界秩序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极化,这就意味着许多国家力量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关系网络时,需要发掘一些新的方式,做到同时两面下注,但这的确是意味着欧盟和中国的利益将不再和美国与中国的利益相同了。”

或许如此情况对于愈发务实的欧洲来说并不“复杂”——建立广泛的,不同的盟友关系,各取所需,各自变强。而夹于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间进退维谷,或许是欧洲最不想要的结局。

“‘中美欧三角’的这种说法对欧盟来说并不是那么让人舒服,因为在这个三角中,欧洲的处境最为艰难。欧美之间的确拥有着密集和较为平衡的双边关系,但中欧之间也同时存在非常好的经济关系,且对政治关系有着一定影响。”简宁表示,“欧洲并不想介入其中,也不认为自己是中美之间的中间人,我们并不想在中美之间平衡,我们想要的是和双方都能拥有良好的关系。”

忻华则分析称,伴随着持续的危机,欧盟可能将进一步增强对外决策的独立性,“明年在经济和金融层面,欧洲会进一步的自行其是,更独立。但在政治、军事、安全、反恐领域,依赖北约的欧洲可能还是不会和美国走的太远。”

默认的竞争模式

“团结一致”是2015年欧盟在面对众多问题时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汇,但在许多学者看来,无论是解决内部危机,亦或是处理外部关系,各自盘算永远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痛脚。

萨默斯在今年6月关于中欧关系的一篇文章中批评欧盟长期以来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未能形成统一的声音,各个成员国争先恐后加入亚投行即是例证。

“在和中国有关的问题上,欧洲永远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容易达成的情况下,协调一致;而默认的模式则是成员国之间的双边竞争。后一种模式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萨默斯写道,“欧盟和它的成员国在面对中国不断创新的外交政策和力量更迭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崛起中的中国似乎也同样需要一个统一协调的欧洲,在英国退欧问题上,中国曾多次表达过保持欧盟一体化的希望。

布朗表示:“中国的确更希望欧盟统一而非分裂。在过去,有怀疑称,中国试图分裂欧盟,以此寻求利益。但事实上,中国视欧盟为一个动态的投资市场,在很多领域里中国都希望欧盟能有更多的一体性。”

今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合作关系获得巨大的推动,萨默斯评价称,中国提出的“16+1”模式是“中国在试图和一个庞大却时常不一致的欧洲打交道的新方法”。

事实上,在中东欧16国中共有11个国家为欧盟国家,而由于货币和贸易规则的各不相同,中东欧地区一直是欧洲市场最为支离破碎的地区之一,而在此之前中国对于中东欧地区的关注相比欧盟其他地区少很多。

如今,这种“忽视”正在中国努力助推欧洲的一体化过程中得到弥补。

“从欧盟整体的角度来说,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对于加强中东欧国家和他们的欧盟伙伴的联系是有帮助作用的。欧盟内部的一致性也同时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中国的这些投资很多也都是为了进入欧盟市场,中国所提供的基础设施也有助于提升欧盟大市场内的联系。”简宁说。

认知差距

或许,中欧关系近年来出现的“反转”能从某种程度上解释欧盟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表现出的适应性不足。

布朗称,在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中方提出的对英国核电站的投资计划就体现出了一种完全翻天覆地的关系转变。

“因为在过去,总体上一直都是英国在中国的基建领域寻找投资机会,但现在却是英国反过来希望升级他们老旧过时的基础设施,并向中国寻求资金投资,而且不光是投资,他们寻求的还有中国在基建方面的秘诀。”

简宁也表示,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欧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中国目前对科学研究合作领域越来越有兴趣,这种情况原来是反过来的,以前,中国科学家曾经遍布北美和欧洲进行学习,而现在,中国的研究势头(对世界来说)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所以我觉得,在科学领域,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合作,比如太空合作。”简宁说。

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中国是一个位于遥远的大陆彼端,曾通过丝绸之路与其紧紧相连的古老国度。但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多极世界里,欧洲所要适应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中国?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向澎湃新闻表示了同一观点——对于中国的崛起,欧洲的心态存在着矛盾,他们清楚地知道,中国的崛起为欧洲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但无论是欧洲各国之间,还是欧洲与中国之间,都存在着认知的“沟壑”。

布朗称,欧盟内部对中国的理解各不相同,一部分认为(中国崛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能从中获益。另一部分,比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和中国有着更为多面的关系。中国在欧盟的形象因此很难轻易说清。

他不无感慨地表示,在欧洲,目前真的在研究中国和学习中文的人还是比应有的少得太多,如果要纠正这种认知差距,欧盟必须像中国一样,派尽可能多的学生前往中国学习。

“中欧双方目前都在寻找一种理解各自对彼此意义的核心方式,而此前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文明伙伴关系”的描述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种理解。”布朗补充道。

简宁则认为,欧洲不得不看到的是,中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在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国际事务,在国际体系中拥有越来越多的所有权,“欧洲的矛盾心态或许将伴随中国和欧洲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中国一直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采用某种外部已有的模式,但双方的期待将会越来越靠拢,越来越一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